点击👆 “斜杠少年” 关注我股票配资安全的平台,精彩不断
/ 消费 / 观点 / 科技 / 创新 / 驾驶 /
在汽车行业,一场亏损的风暴正悄然掀起,而蔚来的巨额亏损,更是让李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1000 亿的亏损数字,如同一座大山,压在了蔚来和李斌的身上。
面对如此巨大的亏损,李斌似乎已经无力回天,这场亏损的真相,也逐渐浮出水面。
李斌回应千亿亏损
真相与透明
在近期的一场微博直播中,李斌直面外界的诸多疑问,对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回应。
直播现场,李斌邀请了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以及上百位企业代表,一同参观了位于合肥的蔚来先进制造新桥二工厂。
在这次参观过程中,李斌向众人阐述了蔚来的核心理念:“技术创新始终是我们立足的根本,我们累计投入的研发资金已高达600亿元。蔚来是全球唯一一家在三地上市的汽车公司,我们的财报将研发投入如实计入当期费用,亏损一目了然,资产负债表也十分清晰。”
蔚来与小米:一场关于亏损与成功的对比
在商业世界里,往往越在意什么,就越会刻意强调什么。蔚来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头部品牌之一,与理想、小鹏并肩,被称为汽车新势力的“三驾马车”。然而,蔚来的高知名度并非源于其汽车产品本身,而是其令人咋舌的亏损规模。
从2021年到2024年,蔚来的亏损数字一路攀升,分别达到105.72亿元、145.59亿元、211.47亿元和226.58亿元。短短四年间,亏损额度不断刷新纪录。自2014年11月成立以来,蔚来在短短10年里累计亏损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,这一数字在汽车行业中堪称“前无古人”。
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更是凸显了这一困境:蔚来营业收入约为120.35亿元,同比增长21.5%,但净亏损却高达68.91亿元,同比扩大31.1%。在新能源汽车行业,亏损曾被视为一种常态。美国的特斯拉在成立后的16年里连续亏损,累计亏损金额高达476亿元,直到2019年底上海超级工厂投产,才实现扭亏为盈。
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大多遵循类似的路径:小鹏在7年内累计亏损366亿元,理想在5年内累计亏损82亿元。
这种“先投入、再扩张、前期亏损、后期盈利”的模式,似乎已成为行业的共识。
然而,小米汽车的出现,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。
2021年3月30日,小米正式官宣造车。仅仅3年后的2024年3月28日,小米推出了首款车型小米SU7,迅速火爆全国,当年销量就突破了13.68万辆。相比之下,蔚来2024年销量最高的车型ET5,全年销量仅为20307辆。小米仅凭一款车,就追上了蔚来十年的成果。
雷军公布的数据显示,小米造车的成本大约为300亿元。300亿元、3年时间,小米不仅成功造出了车,而且质量过硬,销量也远超蔚来。
这不禁让人思考: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,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成败?
风口之上,蔚来与小米的截然不同
当小米汽车横空出世并迅速火爆市场时,蔚来的李斌仿佛被当头一棒,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。而理想与小鹏的创始人则相对平静,毕竟他们是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早期开拓者。
在2015年至2019年的那段时光里,国内汽车市场还是燃油车的天下,长安、吉利、东风等国产品牌,以及大众、奔驰、宝马、奥迪等合资品牌,牢牢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。
然而,2020年之后,市场格局风云突变。美国大规模印钞,海量资金涌入市场,而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了这些资金的热门去处。于是,一场新能源汽车的浪潮汹涌而来,席卷全球。
在美国,特斯拉股价一路飙升,马斯克一举成为全球首富;在国内,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节节攀升,比亚迪的销量超越特斯拉,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。
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雷军创办小米汽车,恰逢其时地站在了风口之上。合资燃油车逐渐式微,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窗口期,小米汽车一经发布,便成为市场爆款。而传统的燃油车,哪怕推出再多新款、降价再狠,也只能在市场边缘黯然失色。
小米汽车的成功,众说纷纭,各有解读。但对于李斌来说,当他看到小米仅用300亿就打造出爆款汽车,再对比自己公司近千亿元的亏损,内心无疑是百感交集的。
蔚来“大扫除”
揭秘亏损背后的那些事儿
2024年,李斌将精力聚焦于一件事——清理公司内部的种种问题。这一查,结果令人咋舌。蔚来的钱究竟流向了何方?
先说说蔚来的代工业务。
自2016年起,蔚来便与江淮汽车签订了代工协议,直至2024年。这期间,蔚来汽车均由江淮代工生产。有蔚来内部员工爆料,江淮代工时部分供应商存在价格虚高、偷工减料的情况。但因合作关系的束缚,蔚来连更换供应商的权力都没有,只能默默承受损失,这一承受就是八年。
不过,从财务数据来看,2018年至2022年,蔚来分别向江淮支付代工费用约2.23亿元、4.41亿元、5.32亿元、7.15亿元和11.27亿元。即便代工环节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,30亿元的代工成本相较于上千亿元的亏损,占比并不算高。
再看换电站的巨大成本。
据宁德时代数据,平均一座换电站的成本在100万至300万之间,宁德的换电站成本约200万,而蔚来的换电站成本则高达300万。最新数据显示,蔚来能源已在全国建设了8079座充换电站,其中3405座换电站、4674座充电站。按换电站300万、充电站80万的成本计算,总投入已超140亿元。
而这只是固定投入。业内测算显示,一个换电站每天至少要为60辆蔚来车辆提供换电服务,才能实现收支平衡,但目前大多数换电站都处于亏损状态。这140亿元的固定投入以及每日的维护费用,究竟有多少被不当挪用,恐怕只有天知道了。
对于蔚来的研发费用,李斌曾提到,蔚来在研发上累计投入了600亿元,主要用于智能驾驶芯片、整车操作系统和智能驾驶大模型等前沿项目。那么,蔚来在研发上的投入究竟处于什么水平呢?
与同行相比,2024年比亚迪的研发费用为542亿元,小鹏为65亿元,理想为110.7亿元。蔚来10年总研发成本600亿元,平均每年60亿元,从数字上看,似乎处于合理区间。
然而,2024年蔚来合规部处理了100多起内部调查问题,其中十几起涉及刑事犯罪,最长刑期达13年。这一年,蔚来裁员10%,李斌罕见地透露:“蔚来累计已经辞退了20多位副总裁。”
尽管如此,蔚来在国内的投入似乎正在收获回报,其销量也在快速攀升。6月份交付量达到24825台,同比增长17.5%。只要清除内部的“蛀虫”,蔚来的成本有望大幅降低,扭亏为盈并非遥不可及。
不过,面对上千亿元的亏损,事情似乎已经陷入僵局。如果问题真的存在,那一定是整个链条的问题,风险实在太大了。或许,适可而止才是最明智的选择。
财报亏损背后
是时候揭开真相了
在商业世界中,有一种现象令人费解却又屡见不鲜:许多国内上市公司财报显示亏损严重,但公司却依然运营得风生水起。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?
以爱奇艺为例,亏损超过300亿元;滴滴更是高达500亿元;而饿了么的亏损数字更是惊人,超过1500亿元。这些公司亏损如此之多,却依然屹立不倒,甚至还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。
在有限责任公司制度下,这种现象似乎变得“合理”起来。公司亏损,但高管或个人却依然能从中获利,这种操作并不罕见。找一个“替罪羊”当法人,最终不了了之,这种手段屡试不爽。
在汽车行业,这种现象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。汽车行业的产业链极为庞大,上游有成千上万的供应商。汽车高管可以通过控制这些供应商,实现零部件企业的盈利。只要汽车能够卖出去,零部件企业就能赚钱,至于汽车公司本身是否盈利,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。
这种“明亏暗赚”的模式,已经持续了太久。是时候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,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了。
国产汽车行业的破局之路
在国产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,一种隐秘的潜规则正悄然侵蚀着行业的根基。当企业被内部人员不断掏空时,谁还会静下心来钻研科研?谁还会致力于汽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?
若想让国产汽车行业在全球舞台上脱颖而出,成为世界汽车行业的佼佼者,就必须打破这种“明亏暗赚”的怪圈。我们需要让科研人员回归实验室,让汽车制造商专注于造车,而不是被投机取巧、违法犯罪的行为所困扰。
国产汽车行业要想在技术上,真正超越欧美日德等传统汽车企业,唯有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技术进步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── 往期分享 ──
您能拒绝美女的键盘?只要千元,您也能拥有同款!
红旗H5,养车成本大揭秘!打工家庭也能轻松拥有!
别吹新能源了,“马路三大妈”依旧是销量王者!
🛒🛒🛒
『 敬请关注 @ 斜杠少年 』
『 探索生活 分享科技 』
👇︎👇︎👇︎
欢迎在评论区指正文章欠佳之处
你之所知 或他所需股票配资安全的平台
至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